來源:呂梁市民政局 更新時間:2021-10-11
呂梁市民政局
“十三五”工作總結和“十四五”工作計劃
“十三五”期間,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市各級民政部門認真實施、全面完成民政事業發展規劃及各專項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各項民政工作取得顯著成績,民政事業得到全面發展,有力服務了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一、“十三五”工作總結
(一)兜底脫貧成色更足。加強農村低保和扶貧政策有效銜接,暢通雙向進入通道,全面落實單人保等救助政策,開展兜底救助行動和農村低保專項治理,連續四次開展邊緣戶、易致貧戶等對象摸排,確保應保盡保、一個不落,全市共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8.56萬人,占到農村低??倲档?/span>55%。強化城鄉困難群眾社會救助,延長低保對象復核時限,暫停開展低保對象退出工作,疫情期間新增低保、特困人員1.5萬人。建立社會救助金月發放和月通報制度,全省唯一一家實現按月發放。健全臨時救助備用金制度,共為鄉鎮預撥備用金6582萬元,對返貧人口、困難家庭等積極開展“先行救助”,平均臨時救助水平每人每次1353元。積極引導社會組織參與脫貧攻堅,全市共有60余家市級社會組織投入款物1000余萬元,受益貧困對象8萬余人,為呂梁決戰完勝脫貧攻堅貢獻出了民政力量。
(二)社會救助水平大幅提升。健全社會救助體系,“8+1”的制度框架不斷完善,累計下撥社會救助資金32.4?億元,連續5年提高救助標準,城鄉低保平均保障標準每人每月提高213元和196元,累計對119.63萬名困難群眾實施救助。“十三五”末,城市低保平均標準由2015年年底的363元/人/月提高到2020年的576元/人/月,提高率為59%;農村低保平均標準由2015年年底的 2501元/人/年提高到2020年的4853元/人/年,提高率為94%,自2017年起全市低保標準超過扶貧線167?/人/年。截至目前,全市共有農村低保對象13.85萬人、特困人員1.71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8.56萬人,占農村低保對象總數的55%。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按不低于當地低保標準的1.3倍確定,分散供養、集中供養標準分別平均達到每人每年6577元、9169元,比“十二五”末分別提高129%、67%。
(三)行政區劃更加優化。柳林撤縣設區相關報批要件經省政府常務會議研究同意,已報國務院審批。石樓縣前山鄉、孝義市大孝堡鄉撤鄉設鎮工作經報請省政府同意,撤鄉設鎮工作已全部完成,省政府批復同意的19個鄉級政區調整已基本完成。扎實開展行政村合并工作,全市共合并925個,完成省任務數的107.18%,超額合并61個,合并比例為30.03%,合并后全市行政村總數由2016年底的3084個減少為2159個,200人以下的行政村全部取消,500人以下的行政村減少到90個,1000人以上的行政村增加到1226個,占總行政村的57%。村級組織及班子成員在原待遇三年不變的基礎上進行了重組和優化,大部分村支部書記和村委主任實現一人兼,部分村委發揮產業集聚優勢,保證了村級經濟和村民利益的最大化。
(四)基層治理能力全面提升。組織全市3069個行政村,189個應換屆社區依法完成了第十一屆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工作。指導全市所有行政村和社區修訂完善了村規民約和居民公約,87%的行政村建立了“四會”(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組織,全市基層群眾民主參選率達到92.8%,完成小康社會建設目標任務。全市村(社區)全部實行了網格化管理機制,通過科學合理設置網格,實現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網格體系,提升了基層治理精細化水平。
目前,全市基層民主參選率93.5%,較2017年第十一屆村委換屆基層民主參選率89%,提高4.5%。萬人擁有社會組織數達到8個,較2018年底提高4個,提高率為100%。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數達到36.4張,較2018年底提高22.4張,提高率為143%。
(四)養老服務體系日趨完善。提請市委、市政府研究,出臺了《推進農村養老服務三年行動計劃》,目前,全市共建成養老服務設施894個,石樓縣護理型中心敬老院投入使用,臨縣等5個縣主體已完工,交口等4個縣正在建設,其余3個縣正加緊推進。利用光伏扶貧收益資金,為每個農村養老服務設施配備不少于2名養老照護員公益性崗位。狠抓康養中心建設,交城、興縣、嵐縣、離石已完成建設,孝義、中陽已開工建設。有序推進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工作,報請市委、市政府同意,成立了以市長任組長的領導小組,出臺了改革試點方案,扎實鋪開試點工作。依托“呂梁山護工”品牌,聯合市衛校建立養老護理員實訓基地,目前已培訓三期100余人。引進知名企業智慧華川養老服務集團,共同出資2000萬元建設指揮平臺,打造機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示范樣板。穩步推進城鎮社區養老幸福工程試點建設,三個試點社區投入使用。民政部、財政部對我市的改革試點工作成果評審驗收為優秀。
(五)社區治理能力全面加強。提請市政府出臺了《加強和完善社區服務功能提升社區治理能力實施方案》,試點開展社區治理綜合整治,同步高標準打造城市社區,著力補短板、強弱項,形成了“全科網格化”管理模式和“去三化增四性五提升”社區工作新理念。指導離石區、孝義市等市縣以“社區建設年”為抓手對社區進行了重組,臨縣、石樓等新建易地搬遷移民社區26個,全市社區面積超過500平米的達60%以上。組織開展“社區萬能章”專項整治,規范了30項正負面證明事項清單。為離石區三個試點社區配備了一體機,對接市、區兩級行政審批事項,試點推動“群眾少跑腿,數據多走路”。與組織、財政等部門聯合出臺《呂梁市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管理辦法(試行)》,規范社區組織機構“4+N”配備模式,建立社區工作者“三崗十八級”薪酬體系,全市社區“兩委”主干年人均報酬達到4.1萬元,全市社區治理工作邁入了全省第一方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