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el id="xaajd"></label><strike id="xaajd"><output id="xaajd"><small id="xaajd"></small></output></strike>
  • <span id="xaajd"><input id="xaajd"></input></span>

      <s id="xaajd"></s>
      1. <strike id="xaajd"><blockquote id="xaajd"></blockquote></strike>

          呂梁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呂梁市工業和信息化第十三個五年發展規劃的通知

          來源:呂梁市能源局 更新時間:2021-01-20 10:30:00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直相關單位:《呂梁市工業和信息化第十三個五年發展規劃》已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呂梁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6年11月30日

          ??????????????????????呂梁市工業和信息化“十三五”發展規劃

          為指導未來五年我市工業經濟和信息化發展,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實現工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根據《呂梁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制定本規劃。

          一、呂梁市工業和信息化發展現狀及問題

          “十二五”時期,是我市工業經濟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五年。全市上下圍繞“打基礎、利長遠、惠民生”的總體要求,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型升級為目標,以提質增效為重點,穩中求進,改革創新,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積極開創經信工作新局面,努力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笆濉逼陂g,全市工業增加值增速前高后低,年均增長4.59%,2015年全市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516.1億元;萬元GDP綜合能耗累計下降16.2%,超目標任務0.2個百分點。
          “十二五”末,全市基本形成了以能源資源為依托,以能源原材料工業為主導,以工業園區為平臺,以大企業、大集團為骨干,以煤炭、焦化、鋼鐵、水泥四大傳統產業和鋁業、電力、白酒三大新支柱產業為支撐,裝備制造、煤化工、特色食品、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競相發展的工業發展體系。

          煤炭行業,辦礦企業37個,煤礦135座,總產能19895萬噸,平均單井規模達到了100萬噸以上。2015年,全市煤炭產量11556.7萬噸。增加值250.7億元,占工業增加值48.6%。

          焦化行業,主體20個,企業36戶,總產能4500萬噸(其中生產運行2550萬噸,停產450萬噸,在建950萬噸,擬建550萬噸)。投產運行的5.5米搗固(含6米頂裝)大型焦化項目產能占總產能的30%,焦爐煤氣利用率達到了100%,“三廢”全部實現達標排放。孝義梧桐、汾陽三泉、交城夏家營和離柳礦區4個區域的焦化產能占到總產能的85%。2015年,全市焦炭產量1550萬噸。

          鋼鐵行業,企業3戶,總產能900萬噸,煉鐵高爐以1000立方米以上為主,煉鋼轉爐以120噸以上為主,主要產品有線材、棒材、盤螺、螺紋鋼等。2015年,全市鋼鐵產量295.4萬噸。

          水泥行業,企業39戶,產能4145萬噸,其中:已建成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16條,產能1680萬噸;3.2米以上粉磨產能1345萬噸;在建和擬建水泥熟料生產線6條,產能1120萬噸。2015年,全市水泥產量428.9萬噸。??

          鋁工業,企業11戶,氧化鋁(氫氧化鋁)產能1000萬噸,主要產品有:氧化鋁、氫氧化鋁、4A沸石等。2015年,全市氫氧化鋁產量455.62萬噸、氧化鋁產量619.2萬噸。

          電力行業,發電企業56戶,裝機容量489.54萬KW/203臺(其中,省調發電企業7戶,裝機容量365萬KW /13臺)。2015年,全市發電量112.1億度。

          白酒行業,全市有證釀酒企業共72戶,形成產能20萬噸,其中,規模以上企業8戶,產能14萬噸。有“汾”、“杏花村”、“竹葉青”、“汾陽王”四個馳名商標。2015年,全市白酒產量62231千升。

          裝備制造業,企業90戶,主要生產市政管蓋、汽車零部件、礦山機械、軌道交通配件、新能源裝備、環保設備制造、重型機械、冶金機械設備、電力設備、機床配件、液壓配套件、壓力容器、石油抽采設備等機械加工制造產品。

          化學工業,企業25戶,焦油加工能力120萬噸,粗苯精制16萬噸,焦爐氣轉化甲醇80萬噸,硝酸鹽100萬噸,炭黑16萬噸,二硫化碳10萬噸,合成氨26萬噸。

          特色食品,企業54戶,初步形成紅棗、核桃、肉類、綠色食品、小雜糧、保健品、果脯果蔬、食用油等為主導的食品產業體系。碗團、蜂蜜、芝麻餅等特色食品多次在國際食博會、國家農博會獲獎。

          新能源產業,企業13戶,太陽能電池組件產能1000兆瓦,LED照明燈具200萬套,煤層氣發電25.6兆瓦。

          新材料產業,新型墻體材料企業55戶,產能70億塊標磚;新型耐火材料企業130戶,產能1000萬噸;平板玻璃企業1戶,產能3396萬重箱;藥品企業2戶;磁性材料企業2戶,產能0.45萬噸;鐵合金企業1戶,產能16萬噸。

          信息化建設穩步發展,各縣市區城區、鄉鎮、大型廠礦、1000人以上村莊、重要交通樞紐、重點景區實現4G寬帶網絡全覆蓋,寬帶無線網絡覆蓋率達到95%。移動電話用戶數達283.9萬戶,3G、4G用戶占比達到42.4%。全市(固定)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達46.5萬戶,其中光纖直接到戶(到企業)比重達到46.5%。信息化發展為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應用和“互聯網+”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一)工業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

          1.三次產業結構逐步優化。全市三次產業比重從“十一五”末的5.2%:69.2%:25.6%調整為“十二五”末的5.6%:56.9%:37.5%,二產比重下降12.3個百分點,三產比重上升11.9個百分點。

          2.傳統產業規模擴大、等級提升。煤礦企業批復總能力近2億噸,平均單井規模達到了100萬噸以上;焦化產業等級提升,企業戶均產能達到200萬噸,由4.3米焦爐向6米以上焦爐邁進;鋼鐵行業,1000立方米以上高爐4座,產能占比達65%;水泥行業全部是干法生產線,日產2500噸以上干法熟料水泥生產線達到11條,產能占比達到86%。

          3.新興產業發展迅猛、亮點頻現。杏花村酒業集中發展區完成投資100多億元,初步形成10萬噸白酒生產能力。云計算、大數據、無人機、光電子等產業嶄露頭角,為經濟和信息化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呂梁1號微納衛星成功發射,云計算中心累計為國家相關核心部門和全國160多家科研院所提供高性能計算服務。

          4.氧化鋁產業快速發展。初步形成以興縣華興鋁業有限公司、山西信發化工有限公司(孝義)、山西信發集團交口肥美公司、孝義興安化工有限公司、柳林森澤煤鋁有限公司等骨干企業為主的鋁工業發展格局,主要集中在孝義、交口、興縣、柳林等地。產品結構以氧化鋁、氫氧化鋁為主,現有氧化鋁產能1000萬噸,成為全市工業經濟新的支撐點。

          5.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煉焦工序能耗由“十一五”末的噸焦179.5千克標準煤下降到2015年的144.6千克標準煤,下降34.9千克標準煤;水泥行業綜合能耗由“十一五”末的每噸90.81千克標準煤下降到2015年的57.21千克標準煤,下降33.6千克標準煤。

          6.企業創新體系進一步完善。以企業為核心的技術創新體系進一步完善,到“十二五”末,全市共建成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4個,市級企業技術中心52個。

          (二)主要矛盾和問題。

          “十二五”期間,我市工業經濟發展在取得積極成效的同時,依然存在結構畸重、產業層次較低、技術水平落后、能源消耗水平高、企業生產經營普遍困難等突出問題。

          1.產業結構不優。一是“一煤獨大”的格局仍未發生根本性改變。經過多年的轉型發展,煤炭產業仍然占到全市工業總量的45%,而延伸煤、消化煤的電、鋁等產業發展嚴重不足。二是化學工業、裝備制造、食品、新材料、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等新型產業發展緩慢,工業占比不足10%。

          2.產品層次較低??傮w上看,我市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主導產業向下游鏈條延伸發展緩慢。氧化鋁產能達到1000萬噸,但電解鋁、鋁型材等下游深加工產業發展緩慢,生產鏈條偏短,產品仍以初加工為主。鋼鐵行業,科技含量高的精加工產品、尖端產品比重較小。水泥行業,高性能水泥、特種水泥比重很小。建筑材料,優質耐材、新材料、高科技材料沒有形成規模優勢??傊?,工業產品大多屬原材料初級加工產品,技術含量不高、附加值低。

          3.企業生產經營普遍困難。2015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1414.4億元,同比下降17.7%。其中,煤炭、焦炭、冶金、電力、化工、建材和食品工業分別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53.8億元、145.7億元、252.3億元、23.6億元、132.2億元、35.4億元和238.1億元,分別下降26.5%、16.4%、15.9%、11.2%、8.9%、26.9%和2.3%。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稅74.4億元,增長3.3%;虧損89.2億元。

          4.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突出。我市工業以煤、焦、鐵、鋼為主,屬于國家宏觀調控的產能過剩行業,各金融機構對煤炭、鋼鐵行業實施緊縮性信貸政策。銀行惜貸、抽貸等現象時有發生,企業融資十分困難,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受到影響,中小企業發展受到制約。

          5.兩化融合推進不暢。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的深度和廣度不夠,少數大型龍頭企業兩化融合程度較高,其他企業還普遍停留在財務管理、生產過程控制等子系統獨立運行階段,兩化融合沒有形成點面結合、梯度推進的良好格局。同時,圍繞“兩化融合”的信息技術公共服務支撐體系還沒有建立。

          6.創新驅動不足?;A科技領域沒有大的創新,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也未取得大的突破,支持創新投入不足,政策指引不到位,科技創新還沒有真正落實到產業發展上,創新還沒有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7.產業集中度不高。2003年以來,我市先后批復建設了16個工業園區,但園區經濟僅占工業總量的三分之一,入園企業數量不多、規模不大,產業布局散亂,集中度低。

          8.工業企業高能耗、高污染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2015年,煤炭、焦化、化工、冶煉、建材、電力六大高耗能行業綜合能源消費量達到1030萬噸標準煤,占全部工業企業能耗的比重仍然高達90%,占全社會綜合能源消費量的近60%。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水平和資源消耗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綠色發展的能力還需進一步加強。

          對于這些問題,我們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切實增強機遇意識和憂患意識,準確判斷形勢變化,科學把握發展規律,搶抓機遇,破解難題,加快推動工業經濟轉型發展。

          二、“十三五”時期呂梁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條件及形勢

          (一)面臨的形勢。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是我市轉型發展、振興崛起的重要時期,更是全市工業經濟轉變發展方式、提升質量效益的關鍵時期。全市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既面臨嚴峻挑戰,更面對難得的機遇。

          從國際看,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變,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世界經濟在深度調整中曲折復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全球治理體系深刻調整,發展中國家群體力量繼續增強,國際力量對比逐步趨向平衡。

          從全國看,一些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進一步顯現,各種風險也在不斷積聚。國內外市場需求明顯下降,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下跌,外部環境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加。鋼鐵、煤炭等行業產能過剩矛盾突出,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加劇,成為影響經濟發展的一個突出問題;市場預期不穩、信心不足,大企業投資意愿不強,中小企業經營困難,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突出。

          但從總體來看,我國工業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而且戰略機遇期的內涵發生了深刻變化。一是“一帶一路”倡議構想的提出,順應了我國對外開放區域結構轉型的需要;順應了中國要素流動轉型和國際產業轉移的需要。發展戰略對接互聯互通項目將推動沿線各國發展戰略的對接與耦合,發掘區域內市場的潛力,促進投資和消費,創造需求和就業。通過新興產業合作,按照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原則,將促進我國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領域的進一步發展;將優化產業鏈分工布局,推動上下游產業鏈和關聯產業協同發展,提升國家產業配套能力和綜合競爭力。二是國家推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大力激發微觀經濟主體活力,通過“三去一降一補”,提高供給質量滿足需要,增強我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新動力。三是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增長動力更為多元,從人口、資源等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的拉動力作用更為協調。經濟結構優化升級,一、二、三產比例更趨協調,實體經濟管理水平和競爭實力大力提升,經濟質量明顯好轉,企業發展由原來的資源依賴型轉為創新驅動型,由“高投入、高排放、低產出”的粗放型生產轉為“低碳、綠色、循環”集約、節約型生產模式,發展效率和發展水平大大提高。四是政府大力簡政放權,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高壓反腐、“打虎拍蠅”,嚴格執紀、嚴肅問責,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和“零容忍”的態度,堅決懲治腐敗,推動從嚴治黨和社會改革,政治生態正在好轉,企業發展的軟環境更為寬松。

          從全省看,新常態下,長期矛盾疊加與外部環境沖擊交織,改革發展穩定的形勢和任務比以往更復雜、更繁重,2014年以來,經濟發展在全國排名一直靠后,經濟發展面臨嚴峻挑戰。省委省政府堅持用新發展理念統領經濟發展全局,適應、把握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經濟發展和經濟工作的主線,把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作為推動經濟轉型發展的抓手,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率為中心,全力推動我省經濟發展的動力結構、產業結構、要素結構和增長方式發生重大轉變,建設國內外有影響力的資源型轉型綜改試驗區、現代裝備制造、新材料、節能環保和信息產業基地、國家新型綜合能源基地、世界煤基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基地、中西部現代物流中心、富有特色魅力的文化旅游強省、內陸地區對外改革高地,為全省經濟加快發展明確了思路、方向和路徑,為我省深化改革,加快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加快科技進步和創新的步伐等方面創造發展契機?!渡轿魇‰娏w制改革綜合試點實施方案》批復實施,將在電力交易機構,統籌推進輸配電價、電力市場建設、電力交易機制、發用電計劃、配售電側等方面進行改革,必將進一步優化電網結構,提高電力供應能力。省委省政府連續出臺的促進工業穩增長、減輕企業負擔等一攬子政策效應正逐步顯現,經濟發展的向好因素正在逐步累積。

          從我市看,作為典型的資源型經濟地區,仍面臨著破解“資源型經濟困局”的重大課題,“一煤獨大”局面尚未實質性改變,產業結構單一,仍以原材料初加工為主,經濟發展抗風險能力弱;科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低,經濟增長動力、活力不足;產能過剩及長期形成的結構不優、發展質量不高等問題仍然突出。

          然而困境中也隱藏著巨大的機遇,市委市政府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緊緊圍繞“決勝脫貧攻堅、同步進入小康,塑造美好形象、實現振興崛起”的目標,突出脫貧攻堅、轉型發展、生態治理、民生改善、從嚴治黨五大重點,著力開放、創新、改革三力引領,全面加強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必將開創各項事業發展新境界。市委市政府堅持全市經濟“一盤棋”,錯位發展、差異競爭、優勢互動,大力推動煤焦鐵、鋁工業、現代農業、白酒、光能、大數據、機械制造、旅游、物流等九大主導產業集群化發展,必將促進經濟轉型邁出新步伐、實現新突破。國家批復山西省電力體制綜改試點方案中明確提出可在呂梁探索“煤-電-鋁”一體化發展機制和區域配電網建設,不僅能夠提高企業自備供電能力,還極大地降低了電價成本。我市鋁土礦資源豐富,再加上明顯的低電價生產成本優勢,實現煤電鋁一體化發展前景廣闊。近年來,一大批轉型項目、新興支柱產業項目陸續建成投產,為工業結構轉型和發展動力轉變奠定了基礎、創造了條件。云計算中心的建成,華為云服務大數據中心的建設和離石區入圍國家智慧城市試點,為我市“互聯網+”電子商務等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搭建了新的發展平臺。全市凈化政治生態取得積極成效,干部群眾干事創業的熱情高漲,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綜合判斷,“十三五”時期,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機遇和挑戰并存,機遇大于挑戰。我們要深刻認識經濟新常態下速度變化、結構調整、動力轉換等特征,堅持需求牽引與供給優化相統一,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穩增長與調結構相平衡,努力促進工業運行回歸合理區間;堅持培育新興產業和改造傳統產業相結合,加快生成發展新動能;堅持提質增效和促進融合相統籌,推動產業向價值鏈高端躍升,進一步激發體制動力和內生活力,努力實現工業經濟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發展。

          (二)資源稟賦。

          我市豐富的自然資源為工業經濟發展提供重要的能源資源支撐。全市國土面積21132.7平方公里,山區、半山區面積占92%,平原區占8%。水資源總量14.47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1.08億立方米,地下水8.90億立方米,地表水與地下水重復量為10.04億立方米。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的有40余種。含煤面積11460平方公里,占全市國土面積的54.36%,預測儲量1538億噸,探明儲量415億噸,主要分布在河東、霍西、西山、寧武四大煤田。鐵礦石預測儲量21億噸,已探明儲量9.87億噸,占全省總量的29.41%,除文水、石樓外,其他各縣市區均有分布,其中,嵐縣袁家村鐵礦區,礦石品位較好,礦體儲量淺,易于露天開采。鋁土礦資源保有儲量6.49億噸,占全省儲量的45.7%,是僅次于煤炭的第二大資源,集中分布在孝義、柳林、交口、興縣等地,品質、品位都比較好,以中等品位礦石為主,富礦占總資源儲量的12.89%。呂梁是全國最大的紅棗產區,還享有“沙棘寶庫”、“中國核桃之鄉”等美譽。紅棗種植面積1247平方公里,年產量約1.4億公斤。天然沙棘面積847平方公里,約占全省的五分之一,全國的十分之一。核桃種植面積67平方公里,年產量約2000萬公斤。谷子、莜麥、蕎麥、豆類等多種小雜糧,產量可觀、品質優良。

          (三)基礎設施。

          交通方面:呂梁位于山西中西部,具有承東啟西的獨特區位優勢,在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中具有十分突出的戰略地位。呂梁與省城太原相接壤,我市交城縣到太原僅有半小時車程,全境不超兩小時,屬規劃發展中的“太原經濟圈”。呂梁交通發達、運輸便捷,已經形成公路、鐵路、航空立體化交通格局。特別是中南出海大通道,把呂梁由內陸城市變成了內陸沿海城市,區位優勢進一步顯現。呂梁民用機場及6.7公里機場大道、呂梁環城高速、太佳高速臨佳黃河大橋、忻黑線改造工程、西縱高速呂梁段、沿黃公路柳石段、汾離高速中陽連接線、陽雙、交口-石樓線,G307 黃銀線和G209 呼北線在呂梁市的“十”字骨架結構、中南部鐵路大通道、太中銀鐵路呂臨支線、太興鐵路等對外交通基礎設施重點項目已初步建成,高速化、立體式外運交通網絡基本形成,交通區位優勢凸顯。太中銀鐵路、中南鐵路、太興鐵路、呂臨支線的21個戰略裝車點建成后將為我市大宗原料、產品運輸提供便利,為經濟發展提供運力保障。

          電力方面:呂梁電網隸屬山西中西部電網,初步形成以500千伏變電站為樞紐、以220千伏變電站為主網架、110千伏變電站為主配網的供電網絡。有500千伏變電站2座,220千伏變電站20座,110千伏變電站129座?,F有電力裝機容量近500萬千瓦,“十三五”時期規劃發電規模達到2250萬千瓦,為工業經濟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水資源方面:我市平均水資源總量為14.47億立米。中部引黃工程為我市工業發展提供重要保障,工程干線自天橋水電站庫區取水,為我市興縣、臨縣、離石、柳林、中陽、石樓、交口、孝義、汾陽九個縣(市/區)供水,規劃供水2.38億立方米。

          三、工業和信息化“十三五”發展思路和主要目標

          (一)發展思路。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及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和市第四次黨代會精神,適應、把握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經濟發展和經濟工作的主線,把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作為推動經濟轉型發展的抓手,全力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結構、產業結構、要素結構和增長方式發生重大轉變,改變“一煤獨大”的畸重產業結構,形成“效能聯動,新老伴生”的發展格局。以技術創新、節能降耗和資源綜合利用為重點,著力促進傳統產業提質增效,鞏固提升傳統支柱產業,大力發展新的支柱產業,積極培育新興接替產業,進一步優化結構。利用信息技術提升工業化水平,推動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實現呂梁工業轉型發展、多元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1.堅持轉型發展。著力調整經濟結構,努力實現多元發展。統籌資源保護性開采、綜合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和工業經濟轉型,堅持“錯位發展、各有側重”的原則,實施大項目牽動,大區域布局,創建高端化、集群化、循環化、信息化發展模式。重點發展鋁系產業、電力產業、白酒產業、光伏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2.堅持創新發展。堅持以開放引創新,以創新促改革,提高創新的自主性、自覺性和原創性,從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入手,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要加大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應用,提高要素生產率。要更加重視協同創新,實現全面創新,提升產業科技水平。

          3.堅持綠色發展。促進產業發展由傳統的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發展轉向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清潔生產,廢物利用率進一步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工業生產模式基本形成,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成為工業發展的基本特征。

          4.堅持協調發展。要著力改變“一煤獨大”、二產畸重發展格局,堅持以煤為基、多元發展,優化提升傳統產業,做大做強下游產業,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培育經濟發展新動力,促進工業經濟協調、健康、持續發展。

          5.堅持集群發展。圍繞煤焦鐵、鋁工業、白酒、光能等產業集群,制定產業規劃、建立推進班子、成立行業協會、搭建基金平臺。設計橫向配套、縱向延伸的產業鏈,引進拉鏈、補鏈項目;發揮龍頭企業的牽引帶動作用,推動產業鏈企業的園區化集聚;發揮行業協會等平臺作用,推動企業間信息、物流、技術、市場、人才等共享,實現集群化發展。

          6.堅持融合發展。積極融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發展新潮流,在工業領域要依托“互聯網+”,培育新型業態,打造經濟新引擎。繼續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提高工業系統信息化水平。在產業上下游之間,企業互相持股,促進產業協調發展,形成資本合作、關聯共生的利益共同體,實現產業融合發展,提高產業關聯度。

          (三)主要目標。

          “十三五”時期,我市工業和信息化發展的總體目標是:

          工業經濟健康發展,經濟總量較快增長,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3%;工業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煤、電、鋁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70%以上,非煤產業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60%以上,新興產業投資占全部工業投資比重達到60%以上。

          綠色發展深入推進,綠色低碳產業體系基本形成,規模以上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比“十二五”末下降18%以上,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70%以上。

          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技術進步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明顯提高,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進一步健全,重點領域和新興產業技術標準得到突破。到2020年,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達到15家以上。

          “兩化”深度融合成效明顯,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全市“兩化”融合發展水平指數達到70以上,全市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達到75%以上。

          四、發展重點及主要任務

          (一)優化提升煤炭、焦化、鋼鐵、水泥等傳統產業。

          煤炭行業,嚴格控制煤炭產能和產量,逐步化解產能過剩的矛盾。以現有建設礦井的改造為主,原則上不再批準新建礦井。推進煤礦安全生產狀況根本好轉,煤礦安全質量標準化建設達到國家標準,煤礦安全保障能力較“十二五”有較大提高。提高煤炭入洗率,提高矸石綜合利用率,實現煤炭清潔生產。提高煤炭資源就地轉化率,推進煤發電、煤煉焦等產業鏈延伸,由煤炭輸出轉為電力輸出和化工產品輸出,提高產業附加值?!笆濉蹦?,全市煤炭總產能控制在2億噸以內。

          焦化行業,以產業轉型和鏈條延伸為主線,按照“焦化并舉、以化為主”的方針,堅持“大項目帶動、大企業引領、集群化發展”的原則,全力推進大型焦化項目和化產深加工項目建設。立足現有產業基礎,推進大機焦和化產加工項目向焦化集聚區轉移,堅持差別化、個性化、精細化路線,壓縮冶金焦,鞏固鑄造焦,發展化工焦,培育潔凈焦,延伸化工產品深加工產業鏈。積極推廣使用干熄焦技術,鋼焦聯合企業100%配套干熄焦裝置;推進獨立焦化企業在解決好污水出路的前提下,采用干熄焦裝置。積極推廣使用新型配煤和煤調濕技術,降低生產成本。堅持“穩焦上化、以化補焦、焦化并舉、上下聯產”,嚴格控制焦炭產能,優化調整產品結構,重點推進孝義金巖250萬噸、金達150萬噸、鵬飛200萬噸3個標桿大型現代化機焦項目建設?!笆濉蹦?,5.5米以上大容積、環保型焦爐數占到總焦爐的40%,產能占到50%,焦化副產品全部實現加工轉化。實現焦炭產能4000萬噸,終端化工產品500萬噸,其中,焦油深加工產品100萬噸,專用化肥200萬噸,甲醇160萬噸,LNG7億立方米,乙二醇20萬噸,苯加氫精制20萬噸。

          做好焦化行業“去產能”工作,一是今后不再審批任何新增產能的焦化項目;二是對已取得合法有效焦化產能,但前期行政審批不完善的項目,排出時間表限期完善;三是嚴格實施環保標準、節能標準、安全標準,對不達標準的企業責令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能達到標準的企業,予以關停淘汰;四是強化市場倒逼機制,提高有效供給能力,對資不抵債、扭虧無望的企業,倒逼其退出市場。到“十三五”末,投產運行產能嚴格控制在4000萬噸左右。

          鋼鐵行業,以構建“產業要素集中、布局優化合理、技術裝備一流、產品附加值高”的產業體系為目標,依托資源優勢,打造千萬噸級鋼鐵基地。鼓勵鋼鐵企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推進技術進步和產品升級換代,促進鋼鐵行業提質增效。積極推動中陽中鋼、文水海威等鋼鐵企業突破傳統觀念,積極外引內聯,引進資本、引進技術,重組發展。支持中鋼、文水海威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推進技術進步和產品升級換代。鼓勵企業開發機械用高強鋼、汽車用高強鋼、彈簧鋼、高速鐵路用鋼等高附加值的新產品。積極推進孝義城財鋼鐵復工復產、提質增效。完成我市化解過剩產能任務,于2020年前壓減粗鋼產能140萬噸,到“十三五”末,產能控制在1000萬噸。

          水泥行業,繼續執行“控制總量,調整結構”的政策,著力化解過剩產能,加大力度淘汰落后產能和環保不達標、質量不合格的水泥生產企業;鼓勵中小型企業轉產粉磨粉煤灰、礦渣超(微)細粉;大力推廣散裝水泥,提高商品混凝土的使用量,逐步延伸產業鏈,引導企業開展綜合節能、余熱發電等技術改造,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等工業廢棄物生產高標號水泥、特種水泥等新產品。到“十三五”末,產能控制在4000萬噸以下。

          (二)大力發展鋁業、電力、白酒、光伏四個新支柱產業。

          鋁工業,把握好承接中原鋁工業板塊北移的歷史性機遇,以我省建設中西部鋁工業產業集群為契機,依托資源能源優勢,發揮電力體制改革帶來的低電價優勢,以打造百萬噸鋁工業基地為目標,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定位,全產業鏈推進,以高新技術為支持,以資源整合為手段,推進產品組成結構由初級原料為主向精深產品為主轉型,形成以精深加工為龍頭,集約化生產為基礎,大型企業集團和產業集群為支撐,上中下游配套和競爭優勢明顯的產業格局。大力發展電解鋁及鋁型材、鋁制品、鋁鎂合金及制品,配套碳素、燒堿、硫酸等相關產業,推進煤電聯營、鋁電聯營、鋁材聯營,建立由鋁產業主鏈、鋁土礦生態鏈、煤電鋁材一體化產業鏈、耐材精深加工產業鏈、配套產業鏈的立體產業網鏈結構,實現資源、能量、產品之間的動態循環,使鋁工業作為彎道超車和后發趕超的支柱產業。以興縣、交口、孝義、中陽和柳林為基地,突出“專精特尖”產品特色,圍繞航空航天、遠洋運輸、軌道交通等領域的鋁材需求,積極上馬高端鋁材加工;抓好中鋁華潤100萬噸電解鋁項目,培育2-5戶銷售收入100億元以上的龍頭企業。到“十三五”末,氧化鋁產能控制在1300萬噸,電解鋁產能達到200萬噸,鋁型材生產能力達到300萬噸。

          電力工業,以電力體制改革和全省電改先行市為契機,結合煤炭資源優勢、電力產業基礎和環境承載能力,以“變輸煤為輸電,發展清潔能源;解決瓶頸制約,提高電網外送能力;優化電源電網結構,同步發展電源電網,保障安全可靠供電”為目標,發展低熱值煤發電、坑口電廠和新能源(風力、光伏)發電項目,加快建設晉能離石大土河、晉能孝義、霍州煤電臨縣、華電錦興、文水國金2#機組等5個低熱值煤發電項目,加大呂梁磧口水電站項目的推進力度,緊緊抓住電價調整機遇,在積極落實大企業、大用戶直供電的同時,加快推進局域網、微電網建設和企業自備電改革,擴大電力需求。力爭“十三五”末裝機容量達到2250萬千瓦左右。

          白酒產業,堅持綜合化、立體式融合發展,以白酒生產為基礎,融入文化元素,推進白酒與文化創意、旅游、影視協同發展。依托中汾酒城仿古建筑群,開發文化旅游產業,打造影視文化基地,力爭將酒業集中發展區建成山西第一、全國前列的人文旅游景觀;依托汾酒集團,加快完善杏花村酒業集中發展區建設,著力延伸白酒產業鏈,推動白酒研發、生產、貯存、包裝、物流、配送一體化發展。鼓勵支持汾陽、文水、方山等中小微白酒企業與汾酒集團合作,加快構建全國重要的、知名的高、中、低立體清香型白酒產業基地。重點扶持創建一批地方名白酒品牌,構筑國有與地方品牌互補、錯位發展的格局。大力推廣“原酒質押”、“白酒商標質押”等融資模式,以企業為主體設立白酒儲酒基金,建設國家級白酒質量檢測中心,通過舉辦國家級清香型白酒博覽會、交易會和白酒產業發展論壇等活動,提升我市作為全國最大清香型白酒生產基地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到“十三五”末,白酒產能達到30萬噸。

          光伏產業,抓住我省承接沿海地區加工貿易產業轉移的機遇,采取“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形式,在土地、金融、稅收、人才引入等方面制定專項政策,吸引優質項目落地,打造光伏產業基地。創造有利于光伏制造業聚集和發展的政策洼地,快速壯大我市的光伏制造產業鏈,加速經濟轉型升級。以文水縣、離石區光能裝備制造業為龍頭,依托文水晉能清潔能源公司、山西晶旭新能源公司在人才、技術上的領先優勢,在交城、汾陽、文水、離石等地布局上下游光能材料產業。在柳林李家灣光電子園區重點發展太陽能小組件等產業,并大力發展光伏電站、分布式光熱光伏電站。到“十三五”末,光伏組件產能達到2100兆瓦,光能發電規模達到800兆瓦,太陽能采暖發電系統達到2萬套,硅片達到2.4億片,超白玻璃達到600萬片,背板達到660萬平方米,光能制造業產值達到100億元。

          (三)發展壯大化學工業、裝備制造、特色食品、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大數據、互聯網信息等新興產業。

          化學工業,實施大區域布局、集群化發展戰略,形成各具特色、區域統籌、協作共贏、錯位發展的格局。依托焦化產業優勢,發展以焦化系列產品深加工為主的現代煤化工產業,鞏固提升焦油加工、粗苯加氫精制、焦爐煤氣制甲醇等傳統產業優勢和競爭力,向精細化工延伸。培育發展甲醇制烯烴、專用化肥、LNG、乙二醇、超高功率電極等化工新材料和高端專用化學品,積極做好煤制油、煤制天然氣、煤制烯烴等煤氣化產業前期工作,適時啟動煤氣化項目建設。

          裝備制造,鼓勵和引導企業發展智能制造、工業強基、綠色制造和高端裝備制造等重大工程,重點發展高速鐵路客車、重載鐵路貨車、新型城市軌道交通裝備等整車及配套產品,發展工程作業車、動車組輪對總成等關鍵部件;推進煤基醇醚燃料汽車、煤層氣燃料汽車和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等新型能源汽車整車及關鍵零部件制造。提升煤機系統集成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研發煤炭高效自動化采掘成套裝備、千萬噸級工作面自動化回采裝備及現代煤化工裝備。積極發展煤層氣高精尖勘探裝備、新型三抽設備、智能化排采系統、徑向鉆機、提純裝備、液化氣化裝備等。支持發展核電成套裝備,高效太陽能發電設備、5兆瓦及以上風力發電設備、智能電網用輸變電設備和用戶端設備、綠色環保型高效輸變電設備,生物質能發電裝備等。支持發展大型、智能、節能環保型頂裝焦爐、搗固焦爐成套設備,干熄焦裝置專用提升機。鼓勵引導交城國瑞、文水光華、華一重工、離石新龍等企業大力發展電動車、智能制造、綠色制造和高端裝備制造,努力培育經濟增長的新亮點。重點加快嵐縣鑄造業發展,外引內聯,大力發展精密鑄造,創建省級精密鑄造基地。

          特色食品,明確發展定位,形成發展批次,重點扶持品牌企業,著力培育食品產業集群。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軟實力,加大對野山坡、裕源核桃、山寶食用菌等品牌的培育,全方位推向國內外市場;著力扶持柳林芝麻餅、碗團、胡蘭牛肉等正在壯大的品牌逐步走出呂梁;支持東谷倉等新創品牌擴大規模,輻射全市。強化誠信建設,引導企業加強自律管理、履行社會責任、規范生產經營活動,積極參與誠信體系建設,推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加大力度支持企業創新發展,引進生產工藝先進、科技含量高的食品企業2-3戶,力爭規模以上食品加工企業達到50戶,其中年產值過億元企業30戶。到“十三五”末,食品產業總產值達到200億元。

          新材料,以提升附加值為方向,積極引導玻璃產業向精深加工發展,建設特種玻璃產業基地。重點推進交城利虎玻璃浮法玻璃生產線技改,發展汽車用安全玻璃、太陽能聚光熱發電用反射鏡、薄膜太陽能電池等項目。發展白云石系列產品,研發各種用于鋼鐵、玻璃、水泥等工業的優質耐材制品,建設新型耐火材料產業基地,實現新型耐火材料的質量、品位和附加值的升級。加快發展釹鐵硼永磁材料、光電子、軟磁材、新型碳纖維、高功率石墨電極等新材料。以輕質、高強、保溫、隔熱、防火、易于施工為方向,發展以粉煤灰、煤矸石等工業廢渣為主要原料的非粘土燒結空心磚、非粘土燒結多孔磚、粉煤灰蒸壓磚、加氣混凝土砌塊等。大力推進嵐縣江川國威等新材料園區建設,積極支持嵐縣中磁浩源等企業發展壯大。到“十三五”末,形成新型墻體材料產能80億塊,耐火材料800萬噸,錳鐵系列合金40萬噸,釹鐵硼磁性材料5000噸,新型醫藥材料5000噸,平板玻璃3500萬重箱的生產能力。

          新能源,充分發揮我市河東煤田范圍煤層氣資源豐富的優勢,抓住國家煤層氣審批下放試點和國家財政補貼煤層氣抽采的政策機遇,借助中石油、國新能源等企業的輸氣管網,加快推進煤層氣資源勘探和開發,拓展民用燃氣、交通用氣等下游應用領域,形成百億級的新興支柱產業。加強與大企業、大集團合作,推進風電項目建設,實現風電的規?;l展。積極爭取光伏“領跑者”項目和光伏扶貧電站指標,建設分布式光伏發電和集中式光伏電站。到“十三五”末,風電裝機容量達到260萬千瓦,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80萬千瓦。

          節能環保,加快實施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工程,推進甲醇汽車、煤層氣自卸車、高容量納米動力鋰離子電池和城市電動汽車生產等項目建設,完善配套產業和設施,支持節能和新能源汽車產業加快發展。推進孝義華夏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建設,實現電機、電池和整車組裝的批量化生產。積極引進實力較強的行業龍頭企業,構建“煤—電—車”產業鏈,形成電動車整車及零部件的開發、生產、銷售、檢測、服務為一體的電動汽車產業發展體系。逐步提升公交車、出租車等城市客運與環衛、物流、公安巡邏等公共服務領域電動汽車的應用。到2020年全市市場保有量達到1萬輛以上。按照“標準統一適度、快慢互濟”的原則,加快推進充電設施建設,2017年實現公共服務領域、黨政機關等區域覆蓋;2020年建成覆蓋全市、布局合理、高效智能的充電服務網絡。積極推進太陽能光熱及光電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筑規?;瘧?。推動 LED 在農業、醫療、通訊、道路、公共機構等領域的應用。提升節能服務水平,大力發展以合同能源管理、能效評估為主要模式的節能服務業。

          大數據,依托軍民融合協同創新研究院,推進高性能云計算中心等項目建設,打造國家級云計算與大數據創新基地和天河云產業基地。推進新一代液冷服務器研制和應用項目,開發新一代液冷服務器冷卻技術,開展技術方案論證、樣機研制以及產品化推廣,在數據中心開展規?;瘧檬痉?,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和“橄欖石”綠色服務器品牌,為響應國家綠色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核心設備支持。推進數字生態科技城建設,開拓政府、金融、互聯網、煤炭、制造、新興產業六大行業市場,推進成果在太陽能、風能、IGCC、儲能產業等四大領域應用,建設包括數據中心基礎設施、云計算應用與服務、云集成與運營、云計算硬件制造四大云計算產業和數據服務、商務服務、技術服務三大配套產業的信息技術產業體系。加快推進國產化系列服務器規模性運用和產業化推廣項目,研制具有高性能、高可靠、全國產特色的服務器系列產品,產品形態包括機架服務器、刀片服務器和存儲服務器等,并通過建設配套的物理環境,開展規?;?、系統化的示范和應用。大力推進華為集團云服務、大數據等合作項目,進一步夯實大數據產業發展基礎。

          互聯網信息,積極融入全省“晉中—陽泉—呂梁—長治”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帶,利用互聯網信息產業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深化寬帶在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等環節的集成應用;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強化寬帶網絡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產業的深度融合;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供基于寬帶網絡的遠程教育培訓、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將互聯網思維和互聯網技術廣泛應用于實體經濟各領域,進而改造傳統產業發展模式,實現智能化生產、提供個性化服務和產品,形成聚合效應,促進信息化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

          (四)大力推進信息化建設。

          推進“智慧呂梁”建設,將我市建成具備領先的智慧基礎設施的城市和智慧應用標桿城市,在全國率先進入示范性智慧城市行列,電子政務、城市管理、社會民生實現高度智能化,城管、安全、應急、交通、國土、環保、社保、教育、醫療、就業、農業、物流等領域信息化建設、管理和服務水平極大提高。

          大力推進兩化融合。繼續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示范工程,發揮引領作用,推廣典型經驗,帶動兩化融合梯度推進。全面開展企業兩化融合評估診斷和對標引導工作,探索科學、分類、定量、持續推進區域兩化融合的新模式。建立中小企業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制造業信息化技術公共服務平臺、工業創新信息化服務平臺等平臺建設。推動信息技術在產品研發設計、生產過程、企業管理、市場營銷等環節的應用,推進煤炭、焦化、冶金等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的生產設備數字化和智能化,加強能耗和污染物排放的實時監測與調控,推動循環經濟發展。

          積極推進北斗導航在我市的應用。依托山西省北斗衛星系統綜合應用服務平臺和國家北斗導航位置服務數據中心山西分中心,推進北斗導航在交通運輸、現代物流、旅游觀光、防災減災、公共安全、應急救援、智慧城市等重點領域示范應用,促進北斗衛星導航技術與相關產業融合創新。

          (五)推進節能降耗、技術創新、資源綜合利用和清潔生產。

          1.推進節能降耗?!笆濉睍r期,節能工作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擴大節能環保產業規模和提升節能環保產業整體實力為目標,遵循經濟發展規律和節能規律,促進節能技術進步和產業化發展;構建節約發展和低碳發展長效機制,充分發揮政府推進節能的主導作用、企業和公眾節能的主體作用和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強化政策引導,規范市場運作,加大資金投入,增強節能環保產業核心競爭力。規劃五項重點:一是推進工業領域節能。創新工作機制,強化單位產品能耗指標和能源消耗總量的控制管理。加大技術創新、技術改造和資金投入力度,建立節能技改項目庫,加強項目調度;全面推進節能新工藝、新產品、新設備和新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推廣燒結煙氣余熱回收、低濃度瓦斯發電、汽輪機組運行優化、合成氨節能改造、能耗管控系統等先進適用節能技術。推進節煤、節電、節油及余熱余壓回收利用、能源高效和分質梯級利用、能量系統優化等領域節能技術創新,突破一批共性關鍵技術。在煤炭、冶金、電力、化工、焦化、建材等行業推進燃煤鍋爐自動控制系統、風機水泵變頻調速、煤調濕、高效節能選粉技術等節能改造。挖掘工業窯爐節能潛力,實施蓄熱式燃燒、富氧燃燒、四通道噴煤燃燒、流態化焙燒高節能爐窯等節能技術改造。完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審查制度和建設過程監管制度。推進企業能源管理中心和能源管理體系建設。二是推進建筑領域節能。貫徹落實《山西省民用建筑節能條例》,建立從設計、審圖、施工、檢測到認定的節能管理工作機制,完善民用建筑節能評估和審查制度。開展建筑節能標準的過程化管理。加大既有建筑的節能改造力度,落實建筑節能措施。啟動綠色建材評價和推廣應用。組織建筑產業現代化適用技術研究,開展適用技術應用試點示范。全面推進綠色建筑規?;l展。三是推進交通領域節能。完善交通基礎設施網絡體系,優化交通方式。大力推進節能科技創新和交通信息化建設,提高技術節能的能力和水平。完善交通節能戰略規劃體系、法規標準體系、政策支持體系、監督管理體系和統計監測考核體系;開展運輸車輛燃料限值管理,不斷提高運輸生產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四是推進公共機構節能。落實節能技改資金、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加大節能技改投入;制定公共機構能耗定額標準,強化指標考核。加大對公共機構節能管理能力建設的投入,推進公共機構能耗監督管理體系、統計監測考核體系和信息化管理平臺建設。五是化解產能過剩。按照國家“消化一批、轉移一批、重組一批、淘汰一批”的要求,有序化解產能過剩矛盾。

          2.推進資源綜合利用和清潔生產。以加快工業綠色發展為主線,以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保護生態環境為目標,推進廢棄物減量化、資源化、再利用。推動焦化、鋼鐵、電力、建材等重污染行業完成清潔生產審核,推進50個資源綜合利用和清潔生產重點項目建設。抓好焦化、鋼鐵、電力、建材等行業的清潔生產技術改造。積極推廣新技術,焦化行業推廣干法熄焦等節能與資源綜合利用技術;鋼鐵行業推廣高爐富氧噴煤改造、燒結煙氣循環工藝、轉爐干法除塵、鋼鐵燒結機煙氣污染物協同控制等技術;電力行業推廣煙氣污染物超低排放改造、低氮燃燒改造、脫硫脫硝除塵系統升級改造等技術;建材行業推廣使用水泥窯降低氮氧化物、爐窯煙氣脫硫脫硝除塵發電一體化、水泥窯窯襯使用無鉻耐火材料等技術。

          3.推進技術創新。創新是發展的根本動力?!笆濉睍r期,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進一步促進創新要素向優勢企業集聚,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以創新促升級,以創新贏得競爭,以創新贏得未來。一是推進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占到企業銷售收入的2%,其中省級企業技術中心達到5%,市級企業技術中心達到3%;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專職技術開發人員比重達到3.2%,其中市級以上技術中心達到4%。組建新型煤化工、鋼鐵2個產學研技術聯盟。二是推進產學研合作。搭建大企業大集團與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的技術合作平臺,著力攻克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的共性技術、關鍵技術,重點解決兩化融合過程中技術難題。三是推廣應用新技術。推廣動態多槍爐直接熔融還原煉鐵、轉爐負能煉鋼工藝技術、具有完全機械化和自動化功能的焦爐機械技術、用富余焦爐煤氣生產甲醇技術、日產5000噸及以上規模的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技術、煤炭氣化及配套等技術;推廣煤炭資源綜合利用及環境保護技術等。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宏觀管理。

          要注重規劃的前瞻性、統籌性、針對性和實效性,著力解決改革發展中的體制機制短板,激發經濟運行中的一切要素活力,增強工業經濟帶動力強、影響深遠的發展動力基礎。加強項目管理、嚴格項目準入,在國家產業政策和省、市規劃范圍內審批項目。項目建設和改造必須采用先進生產工藝和節能環保技術。貫徹產業政策,促進資源和產能的有效整合。加大力度淘汰焦化、鋼鐵、水泥等行業落后產能,嚴格落實資源綜合利用和產品稅收減免等政策。引導、幫助、支持煤炭等資源型企業發展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裝備制造、食品等新興產業。

          (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一是統籌把握好平衡點。就是要把握穩增長、調結構、治污染、惠民生、防風險的平衡,守住發展、生態、民生的底線,確保經濟發展不失速、產業結構調得好、群眾生活有保障、各種風險防得住。二是積極利用電改優勢。要抓住用好電改政策,突出優勢,先行先試,有效降低企業用電成本;推進局域網建設,放大電改政策效應;擴大大用戶直供電范圍,幫助企業享受直供電;實施煤電鋁聯營,促進煤電鋁一體化發展。三是去產能。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堅決杜絕傳統產業單純擴大產能的項目建設,對焦化、鋼鐵、水泥等產能過剩行業的新增產能項目不再審批;密切關注中央、省焦化、鋼鐵、水泥等產業的去產能政策,結合我市實際,及時與省經信委銜接協調,不折不扣完成省下達我市的淘汰落后產能任務。四是降成本。貫徹落實中央、省各項減負政策措施;鼓勵企業通過成本管控、技術改造改進生產工藝、提升技術裝備水平,有效降低制造成本。五是補短板。充分利用煤鋁等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電力、鋁業等現代高載能產業,利用白酒品牌、資源優勢,依托酒業集中區古建筑群,推進酒業、影視、文化旅游業融合發展,加快形成多元支撐的產業格局。

          (三)加強運行調控。

          堅持落實“六個一”制度,即堅持一月一例會、一分析、一通報,一季一點評、一排隊、一督查,確保各項穩增長政策措施的嚴格落實。切實減輕企業負擔,嚴格貫徹落實中央、省穩增長、減負擔各項政策措施。認真落實省政府“二十條”;推進大用戶直供電工作;積極探索電量直接交易模式。要繼續實施精準幫扶,幫助企業解決困難和問題,助推企業發展壯大。

          (四)拓寬投融資渠道。

          積極創新融資方式,依托煤炭、鋁礬土等資源,通過資源作價入股、參股、擔保等形式,撬動商業資本。完善以政府資金為引導、企業自籌為主體、銀行資金作支持、社會融資共參與的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投融資新機制。鼓勵商業銀行創新信貸品種和服務手段,積極為企業融資服務。鼓勵擔保機構為企業貸款提供擔保。舉辦政銀企對接會或推介會,搭建融資平臺。推進企業上市融資。

          (五)創新招商引資機制。

          依托自然資源,重點圍繞高端制造、智能制造、鋁深加工、節能環保、新材料等領域,充分利用麥肯錫公司國際、國內廣泛的客戶資源,精準鎖定招商目標區域和目標企業,組織開展點對點專業化招商和產業鏈集群式招商。進一步加大招才引智力度,特別是要注重引進行業領軍人才和技術團隊,提高招商項目的成功率。研究制定招商引資鼓勵辦法,在土地供應、資金保障、要素配置等方面出臺差別化優惠政策,引導我市企業主動與行業領軍企業進行合資合作,力爭引進一批戰略投資者、落地一批重大項目,通過招商引資壯大主導產業、彌補產業短板。

          (六)推進企業聯合重組。

          按照提高資源運營效率、推進上下游協作配套、實現重組各方合作共贏的原則,以資本為紐帶,以產業鏈延伸為方向,以市場整合為主、政府推動為輔,引導同類產品生產企業通過兼并、重組、聯合等形式,有效整合資源,迅速做大做強。加強上下游產業的縱向合作,加強產品研發、市場營銷等方面的橫向聯合,形成專業分工明確、企業協作緊密、產業鏈條完整、服務體系健全的產業集群。

          (七)實施人才戰略。

          加強培訓,提高企業家管理水平和綜合素質,重點培育優秀企業家隊伍,通過轉換思想,激發企業內部活力,調動發展積極性。堅持引進與培養相結合,建立人才激勵機制,完善人才市場機制。積極培育優秀中青年管理干部、高級技術人才和高級管理人才,加強與有關專家、科技人才、技術人才、管理人才的聯系溝通,建立專家庫、顧問團,實現借腦發展。

          (八)實施品牌戰略。

          圍繞消費品工業“三品”工程的實施,積極搭建信息宣傳、展示等服務平臺,為企業做好服務。鼓勵企業爭創品牌、培育名牌。企業要進一步增強品牌意識,加強科技、管理和投入支撐,推進實施品牌戰略。

          (九)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

          推進行業協會實行市場化運作,發揮平臺和橋梁作用。行業協會要為政府發揮參謀作用,制定行業規劃和產品標準,參加政府重大經濟活動和產業發展研究會議,并定期向政府及主管部門提供行業發展運行分析報告,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要為企業發揮服務作用,搭建行業交流平臺、技術平臺、銷售平臺、融資平臺等公共服務平臺,組織企業開展合作交流、技術攻關、市場開拓、管理創新等活動,研究解決行業共性問題和關鍵問題;要制定行規行約,加強行業管理,促進行業自律,規范市場行為,維護行業利益。

          (十)優化政務環境。

          按照建設責任政府、服務政府、廉潔政府的要求,構建科學的宏觀調控體系,進一步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機制,規范政府職能,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創造良好環境,也為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提供體制保證。全面推行權力責任清單、負面清單,履行好政府宏觀調控、公共服務、市場監管和社會管理職能,營造公開、公平、公正、寬松的發展環境,促進企業主體作用充分發揮,促進不同所有制企業、不同規模企業發展活力有效激發。

          (十一)加強規劃實施。

          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牽頭組織實施本規劃。各縣市區要依據本規劃,結合各自實際,強化本地工業和信息化發展部署,做好與本規劃提出的戰略思路和主要目標的銜接,做好重大任務的分解和落實。在規劃實施中,加強與貫徹實施《呂梁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的銜接部署,重視與各項縣市區級重點專項規劃以及各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協調。強化市、縣各級人大、政協對規劃實施的監督檢查。及時公開規劃實施的相關信息,增進政府與公眾的溝通互動,完善規劃實施的公眾參與和民主監督機制。

          本規劃是加快推進我市工業經濟和信息化發展的五年規劃,任務艱巨,責任重大。全市工業和信息化系統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定信心,科學作為,迎難而上,開拓創新,為順利實現我市“十三五”工業經濟和信息化發展規劃各項目標任務而努力奮斗!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面

          首頁  |   網站地圖  |   網站聲明  |   聯系我們  |   關于我們 

          呂梁市人民政府辦公室主辦   呂梁市政府信息中心承辦   技術支持:呂梁市政府信息中心

          地址:呂梁市離石區永寧中路9號     網站技術聯系電話:0358-8222583

          版權所有:呂梁市人民政府網  晉ICP備06004910號-1  網站標識碼:1411000003

          晉公網安備 14110002000102號

          精品国产午夜福利在线观看|97人人模人人爽人人|超碰凹凸人人人澡|97夜夜澡人人双人人人喊|亚洲女教师丝祙在线播放

          <label id="xaajd"></label><strike id="xaajd"><output id="xaajd"><small id="xaajd"></small></output></strike>
        1. <span id="xaajd"><input id="xaajd"></input></span>

            <s id="xaajd"></s>
            1. <strike id="xaajd"><blockquote id="xaajd"></blockquote></str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