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呂梁市文化和旅游局 更新時間:2023-04-14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是“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今年工作的總體思路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圍繞建設文化強市總目標,系統思維、統籌謀劃、重點突破,鍛造長板、補齊短板,全力推動我市文化、文物、廣電事業和文旅產業全方位高質量發展。
一、大力繁榮興盛文化事業
1.抓好文藝精品創作展演。實施文藝作品質量提升工程,持續加強對藝術創作項目的規劃和對重點作品的扶持,組織新創一批優秀作品,挖掘整理、復排提升一批傳統(保留)劇目,重點抓好道情戲《大河清清》、交響道情《母親河畔》、晉劇現代戲《基石》和碗碗腔現代戲《酸棗溝》等文藝精品的創作生產、紀錄片《歷史文化名人——劉薩訶》的拍攝和舞劇《劉胡蘭》的展演展播。
2.扎實開展文化惠民活動。深入實施“五個一批”群眾文化惠民工程,開展“免費送戲下鄉一萬場”、瀕危劇種和稀有劇種的免費公益性演出、“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等群眾文化活動。
3.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繼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數字化建設。加緊推動市文化館、市圖書館呂梁學院分館建成投用,完成市漢畫像石博物館維修改造工程。加快縣級“三館一院”達標覆蓋進度,補齊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短板。積極推進公共文化云建設,增強公共文化數字內容供給能力。
4.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健全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啟動呂梁市非遺數字博物館項目建設。持續推進鄉村文化記憶展廳全覆蓋工作,指導評定一批非遺工坊,建成一批非遺傳習所、綜合傳習中心、非遺專題展示館、生產性保護基地。做好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整改工作、磧口文化生態保護區的驗收工作,力爭年內順利通過評估驗收。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高質量融合發展,持續開展“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過大年”等宣傳、展示、展演活動,推動非遺進景區、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進軍營。
二、培育壯大文化旅游產業
5.持續完善規劃體系。堅持“規劃為綱”“規劃引領”“規劃先行”的理念,完成鄉村旅游、紅色旅游、生態康養旅游3個市級旅游專項規劃。推動13縣(市、區)盡快構建旅游總體規劃、全域旅游規劃和重點景區旅游規劃“三位一體”的旅游規劃體系。
6.推動景區提質升級。支持磧口、杏花村等景區實質性開展國家5A級旅游景區創建工作,指導白馬仙洞、黑茶山四八烈士紀念館創建4A級旅游景區,力爭年內新評定3-5家3A級旅游景區。
7.加快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實施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梯次打造培育計劃,明確三年創建任務。汾陽、孝義、臨縣、文水4縣(市)力爭2023年創建成功,興縣、方山、離石、柳林4縣(區)力爭2024年創建成功,中陽、石樓、交口3縣力爭2025年創建成功。
8.全力抓好項目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戰略投資者和專業運營管理團隊,促進各類要素向文旅產業集聚。按照“儲備一批、開工一批、投產一批”的要求,全力抓好杏花村酒文旅、交口農業迪士尼、中陽尚養桃園休閑農業綜合體、信義文旅綜合體、孝義杏野砂器文化產業園等9個億元以上標志性、牽引性項目。
9.培育新型文旅業態。創新推動“文旅+”,大力發展康養旅游、紅色旅游、鄉村旅游等,延伸產業鏈,催生新業態。重點打造文旅康養集聚區,推出特色康養旅游精品線路,開發文旅康養商品,推動形成文旅康養產業發展格局。支持興縣打造成全國知名紅色旅游目的地和紅色旅游創新發展基地。繼續組織創建一批旅游休閑街區、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激發消費潛力,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
10.啟動全省旅發大會籌備工作。提前籌劃2024年在我市舉辦的以“鄉村旅游”為主題的全省旅游發展大會,制定會議籌辦方案,確定會場、觀摩點、觀摩線路。指導13縣(市、區)結合本地鄉村旅游發展的實際,不斷鞏固鄉村旅游示范區創建成果,高標準打造鄉村旅游觀摩點。
11.做好文化旅游宣傳活動。采取“線上線下”聯動的宣傳方式,充分發揮主流媒體、微信、抖音、美篇、小紅書等新媒體的優勢,引發關注、引爆亮點,在新媒體宣傳營銷上實現新突破。積極參加各類宣傳活動,赴西安、蘭州、北京等地開展文旅宣傳推介活動,精準營銷我市旅游景區、線路和產品,進一步擴大“汾酒故鄉,英雄呂梁”品牌影響力。
三、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傳承
12.抓好文物基礎工作。啟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做好第九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申報工作。推進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標志碑豎立、保護范圍與控制地帶劃定和業余文保員的配備工作。
13.啟動低級別文物保護工程。推動利用政府一般債券解決低級別不可移動文物保護資金缺口,積極爭取政府一般債券最大額度用于低級別文物保護利用,加快文物搶險修繕進度。統籌做好低級別文物日常保養維護,推動低級別不可移動文物年度日常保養維護資金納入財政保障體系。配合省文物局建設低級別文物安全數字化監測監管平臺,加快實現全市文物安全監管“一張網”。
14.做好文物項目申報實施。組織申報2023年度國家和省級文物保護專項補助經費可資助的文物修繕、陳列展覽、文物數字化等項目。加強文物建筑維修項目質量管理,嚴把質量關、安全關。年內至少完成文物修繕項目20個、陳列布展項目5個。
15.深化“文明守望工程”。印發出臺《關于進一步推進“文明守望工程”的實施意見》,引導動員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文物認領認養,年內至少完成文物認養20處、修繕保護10處。
16.創新文物價值傳播展示。在保護好文物本體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好、研究好、闡釋好文物所蘊含的多重價值。通過出版讀物故事化、文物研學基地化、文創產品品牌化、展覽展示博物館化等方式,充分展現文物的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編輯出版《山西文物大系》呂梁市3處重要古建筑(柳林香嚴寺、交城縣天寧寺、臨縣磧口古建筑群)和《呂梁寺廟壁畫》《呂梁市不可移動文物精萃》等叢書。完成并推出“呂韻”5個系列41種文創產品,建立文創產品驛站。
17.加快博物館發展。建立館藏文物調配制度,提高各類博物館館藏文物利用率。指導扶持民辦博物館發展。推進各級各類博物館展陳提升,創新展陳方式、豐富展陳內容、推出更多原創精品展覽。健全館校合作機制,充分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搭建博物館交流互助平臺,探索建立行業互助和信息共享機制。
18.開創文物考古新局面。全面提升考古工作水平,提升考古設施裝備水平和科技支撐能力。持續推進考古前置工作,主動配合全市重點建設工程,保證在工程開工前做好地下文物勘探、搶救性發掘工作。
四、做好廣電宣傳管理工作
19.做好安全播出保障。推動呂梁市廣播電視安全播出監管平臺項目落地,實現全市廣播電視節目統一回傳、統一監測管理。做好全年日常、節假日和國家各重保期安全播出保障任務,確保廣播電視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識形態安全。
20.推進應急廣播體系建設。強化標準引領、項目帶動、技術支撐,切實兜住基本公共服務底線。繼續指導推進全市應急廣播體系建設,汾陽、孝義、交城、文水、離石、柳林6縣(市、區)6月底前完成相關應急體系建設項目工程方案制定及建設資金落實工作。
21.持續規范傳播秩序。堅決查處違規開辦頻道頻率、違規運營頻道頻率、違規制作發行節目、違規傳送節目和違規播放廣告等問題,持續做好“黑廣播”治理和非法地面衛星整治工作。
22.推進節目創新創優。按照“找準選題、講好故事、拍出精品”的要求,著力打造一批思想性、藝術性、創造性俱佳的廣播電視節目。積極組織廣播電視新聞作品季度推優等活動,推動理論文獻片《呂梁山上》在央視播出,不斷提升我市社會影響力。
五、增強文旅工作支撐保障能力
23.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健全完善文化旅游專業人才信息數據庫。嚴格規范做好干部選拔任用工作。通過高校合作,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加強全市文旅從業人員的規范化、標準化、實戰化培訓,培養一批懂文化、懂旅游、懂多業態融合的復合型、綜合型人才,提高全市文旅系統人才隊伍水平。
24.提升文旅工作科技水平。推動數字博物館項目建設步伐,力爭年內上線。加快呂梁市全域智慧文旅重點景區人流車流監控平臺項目進程。繼續推進文物庫房系統、導覽系統、館藏文物系統上政務云等項目,為文旅、文物、廣電事業和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25.優化文旅行業市場環境。嚴格落實“誰執法、誰普法”制度,全面推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堅決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優化營商環境決策部署,以推動市場主體倍增為牽引,深化“放管服改革”。積極推進以信用監管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利用“互聯網+監管”“雙隨機、一公開”等方式創新監管模式。持續開展景區“安全、服務、環境”三提升行動,推進文娛領域、旅游市場綜合治理,加強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巡查監測,加大上網服務營業場所、娛樂場所等執法檢查力度。
26.維護文旅領域安全穩定。踐行總體國家安全觀,深入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定期研究分析研判,切實維護意識形態安全和文化安全。守牢安全底線,持之以恒抓好文旅行業安全生產工作,健全完善風險防范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聯動機制,全力提升本質安全水平,切實營造健康有序、安全穩定的文旅發展環境。
六、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
27.堅決捍衛“兩個確立”,堅定做到“兩個維護”。堅持把政治建設放在首位,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和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通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8.強化政治監督,筑牢拒腐防變底線。始終把政治監督挺在前面,堅持貫徹落實黨中央重大決策和省委、市委工作部署,持續推進政治監督具體化、精準化、常態化,確保各項決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實處。
29.持續糾治“四風”,鞏固作風建設堤壩。堅持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把握作風建設行業性、階段性特點,密切關注“四風”新形式、新表現,確保改進作風“不斷線”“不歇腳”。把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作為作風建設的重點任務,堅持少開會、開短會、講短話,少發文、發短文,持續改進作風建設。
30.加強紀律建設,推動清廉機關建設。把紀律教育融入日常監督管理,堅持正向引導和反面警示相結合,統籌開展紀律教育、廉潔教育和警示教育,引導黨員干部引以為戒、知恥知止。始終保持高標準嚴要求,增強紀律意識、規矩意識,自覺、主動接受監督,將紀律規矩要求融入工作實踐、貫穿工作始終,不斷推動各項工作清廉守正、實干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