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山西省人民政府網 更新時間:2025-07-22 16:31:06
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關于印發山西省提升中藥質量促進中醫藥產業
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的通知
晉政辦發〔2025〕19號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辦、廳、局:
??《山西省提升中藥質量促進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5年7月2日
(此件公開發布)
關于提升中藥質量促進中醫藥產業
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提升中藥質量促進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25〕11號),堅持以提升中藥質量為核心,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產業融合為突破,加快構建現代化中醫藥全產業鏈體系,推動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現提出如下措施:
一、推動中藥材產業提質升級
(一)深挖中藥資源利用價值。持續做好中藥資源普查。公布山西省道地藥材名錄,加強開發利用。推進珍稀中藥資源繁育、仿生、替代技術研究。聚焦菊花、艾草等潛力優勢中藥材品種,引良種、擴產能、延鏈條,培育新的大宗晉產中藥材。(省衛生健康委、省農業農村廳、省林草局、省藥監局、省供銷社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發展中藥材現代種業。開展中藥材種質資源收集、評價工作,建設、整合種質資源庫、資源圃。加強育種攻關,培育優良品種。鼓勵企業開展農家種提純復壯、野生種馴化等工作。鼓勵企業利用現代化育苗設施開展種苗繁育。建設中藥材規范化良種擴繁基地,推進良種認定。完善育種成果轉化機制,培育中藥材良種育繁推一體化經營主體。到2030年,全省中藥材良種繁育基地力爭達10萬畝。(省農業農村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衛生健康委、省供銷社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推進中藥材規范化種植(養殖)??茖W規劃、合理布局中藥材規范化種植(養殖)基地,推行《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建設示范企業。鼓勵企業自建、聯建、共建、共享中藥材規范化生產基地,建設智慧藥園。推動訂單生產、定制藥園模式,深化與醫院、中藥企業等機構的合作機制。支持中藥材生態種植、野生撫育、仿野生栽培。推行病蟲害綠色防控和安全用藥。支持中藥材農機裝備的研發推廣。發展藥用動物養殖。到2030年,全省中藥材種植面積力爭突破800萬畝,其中標準化種植基地150萬畝;中藥材種植(養殖)及初加工年產值突破200億元。(省農業農村廳、省工信廳、省衛生健康委、省林草局、省藥監局、省供銷社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加強中藥材流通和儲備。結合實際,做大做強中藥材交易市場。扶持傳統中藥材集散地發展,建設一批產地初加工基地和產地倉,推動趁鮮切制企業認定,規范中藥材流通秩序,推進上下游產銷對接。提升中藥材儲備和供應保障能力。(省農業農村廳、省商務廳、省衛生健康委、省林草局、省藥監局、省供銷社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加速中藥產業創新升級
(五)優化中醫藥產業鏈集群。鼓勵鏈主企業全產業鏈布局,加強產業協作配套和項目招引,帶動行業從低水平重復向結構優化和效益提升轉變,培育壯大中藥產業鏈條。推動中藥材專業鎮成果轉化、檢驗檢測、市場拓展等創新平臺建設,提升專業鎮配套服務能力和水平。加快以中藥產業為主導的特色消費品園區建設,構建山西特色晉藥產業集群。到2030年,年銷售過億的中藥大品種超過15個,年中藥工業產值力爭突破150億元。(省工信廳、省財政廳、省衛生健康委、省國資委、省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提升數字化智能化品質。鼓勵數智中藥關鍵共性技術攻關,推動中藥炮制、制造、檢驗、調配等智能生產設備研發及應用推廣。鼓勵中藥生產企業技術創新和改造升級,應用數字化、智能化先進技術與設備,持續提升產品品質和生產效能。鼓勵中藥生產企業打造“數智中藥”典型應用場景,建設高水平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綠色工廠。(省工信廳、省科技廳、省衛生健康委、省藥監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推動建設中醫藥產業園。培育中醫藥融合發展產業園,吸引中藥生產加工、健康食品、醫療器械、文旅創意等企業集聚,形成“研發—生產—體驗—營銷”全鏈條業態。研究設立我省中藥材產業發展示范縣(鎮),結合鄉村振興,實施精準招商,做好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保障工作,打造區域品牌。(省工信廳、省人社廳、省自然資源廳、省農業農村廳、省衛生健康委、省市場監管局、省林草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提升晉藥品牌價值
(八)構建質量導向的市場價值體系。強化臨床應用指導與研究評價,暢通市場自發反饋路徑,推動優質藥材標準認證結果與市場價值提升正向聯動,逐步形成以質量為核心的市場導向,促進優質產品領先發展、價值合理體現。(省衛生健康委、省市場監管局、省藥監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九)構建晉產名藥品牌矩陣。支持道地藥材地理標志申請,開展“三晉名方”優選,公布傳統(優勢)中成藥(藥材)名錄。強化品牌培育與市場對接,與基本藥物目錄調整及醫院采購目錄制定協調聯動。支持有條件的縣級中醫院建設基層共享中藥房。(省藥監局、省工信廳、省商務廳、省衛生健康委、省市場監管局、省醫保局、省林草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與運用。建立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省級名錄,研究定坤丹、龜齡集、點舌丸等國家保密配方保護舉措,探索保密品種集采(聯采)支持政策。建立中醫藥專利申請快速通道,加強晉藥核心技術、經典名方等傳承保護。建立中醫藥科技產業成果轉化對接服務平臺,促進創新成果高效轉化和產業應用。建設中醫藥概念驗證中心,提供技術熟化、中試放大、市場對接等全鏈條服務。(省市場監管局、省科技廳、省工信廳、省商務廳、省衛生健康委、省藥監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賦能中醫藥產業創新發展
(十一)鼓勵中藥創新研發。支持特色優勢醫療機構中藥制劑依法調劑使用。將符合條件的中藥制劑按照規定納入醫保支付范圍。支持“人用經驗”向臨床證據轉化、名老中醫經驗方向中藥制劑轉化、特色優勢中藥制劑向中藥新藥轉化。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加大產學研用協同攻關和科技成果轉化力度,支持開展中藥創新藥研發、中藥改良型新藥開發、古代經典名方中藥復方制劑開發,支持山西傳統名藥升級換代和二次開發,加強中醫藥領域省級重點實驗室、省級技術創新中心和中試基地建設,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鼓勵開發中藥配方顆粒。對中藥創新藥和改良型新藥,按照技改資金政策相關要求給予支持。(省工信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衛生健康委、省醫保局、省藥監局、省疾控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二)加強中藥材多元化高值利用。聚焦黃芪、黨參等晉產藥食同源物質,集中攻關,研制系列藥食同源新產品,實現產業化規?;放苹?。鼓勵企業利用道地藥材開發醫美用品、日化用品以及特殊膳食用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特殊用途化妝品等大健康產品,提高產業競爭力。推進中藥材獸藥、中藥材農藥、替抗減抗產品等關鍵技術的科研攻關和品牌推廣。支持開發藥渣有機肥、中藥秸稈飼料等中藥材副產物產品。到2030年,中醫藥大健康產業規模力爭超過500億元。(省科技廳、省工信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商務廳、省衛生健康委、省市場監管局、省醫保局、省林草局、省藥監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三)推動智能中醫設備創新應用。利用名老中醫臨床診療數據、實驗數據等,開展人工智能大模型開發、訓練和應用,鼓勵研發數字化、智能化產品。推動中醫臨床智能輔助決策系統與智能診治裝備研發與推廣應用。推動中醫設備智能升級和應用。(省科技廳、省衛生健康委、省數據局、省藥監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深化中醫藥融合發展新場景
(十四)促進中醫藥康養旅游深度融合。依托獨特的氣候、人文、中藥資源,規劃“晉藥康養”主題旅游線路,建設特色健康小鎮,串聯中藥材種植、溫泉療養、森林康養等,設計針灸理療體驗、藥膳定制等沉浸式項目。鼓勵社會資本發展連鎖化、品牌化養生保健機構,重點拓展“治未病”服務。鼓勵開發慢病管理、定制養生等個性化方案,打造虛擬健康顧問、藥食同源配餐等互聯網養生保健場景。(省文旅廳、省農業農村廳、省衛生健康委、省國資委、省體育局、省數據局、省林草局、省疾控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五)構建多維融合的中醫藥文化生態。深挖三晉中醫藥文化基因,聚焦道地藥材與名醫IP價值,支持老字號、非遺等創新轉化。建設中醫藥數字展館。鼓勵企業開發高端滋補品、文創衍生品等,布局直播電商、跨境電商等新賽道。通過文化節、博覽會等多元傳播,塑造三晉文化符號。深化國際合作,推動晉藥產品國際注冊,拓展海外市場。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合作交流。(省衛生健康委、省文旅廳、省商務廳、省投資促進局、省數據局、省外事辦、太原海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六)構建晉產中藥產業鏈發展新格局。推動正北芪、潞黨參等“十大晉藥”品牌化、標準化發展,提升種植生產供應能力,深化場景應用,擴大品牌影響力。打造“北旱艾”區域公用品牌,支持有條件的縣建設艾草產業園,完善種植、加工、研發、銷售全鏈條,助力鄉村振興。(省農業農村廳、省工信廳、省衛生健康委、省市場監管局、省林草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完善中藥全鏈條質量保障體系
(十七)推動標準制定和實施。完善技術標準和檢測評價體系,推動中藥全產業鏈相關標準制定和實施。推動中醫藥與文旅、養老、農業、日化等領域標準資源共享。積極參與中醫藥國際標準制定。(省市場監管局、省工信廳、省農業農村廳、省衛生健康委、省林草局、省藥監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八)強化監管與風險防控。逐步完善中藥材質量追溯體系,實現中藥材產業鏈全過程監管。對于優質中藥材在追溯系統中予以標識。嚴格中藥質量監管,加大對中藥違法違規行為打擊力度,探索中藥生產關鍵環節信息化建設,強化中藥全環節的質量安全監管。(省藥監局、省工信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商務廳、省衛生健康委、省市場監管局、省林草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九)維護產業發展安全。強化對山西特色藥材種質資源、炮制技藝等的保護。加大中藥資源、核心技術工藝保護力度。健全風險防控機制,加強產業安全評估,針對藥材種植、加工流通等關鍵環節,構建全鏈條風險預警體系。(省衛生健康委、省農業農村廳、省商務廳、省市場監管局、省林草局、省藥監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完善中醫藥發展保障體系
(二十)健全統籌協調機制。建立部門協作機制,統籌協調重大事項,推動將中醫藥融入相關產業政策。加強部門聯動,提供便捷服務,推廣典型經驗,營造良好的中醫藥發展環境。加強對中醫藥行業社會組織的領導和監督,發揮行業社會組織的紐帶和行業自律作用,加強對中藥企業的指導服務與合規提醒。(省衛生健康委、省科技廳、省工信廳、省農業農村廳、省醫保局、省林草局、省藥監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一)強化政策規劃引領。編制我省“十五五”中醫藥發展規劃,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各市縣結合實際制定本地區規劃,形成“一縣一策”發展格局。支持行業社會組織參與產業發展實踐,鼓勵相關機構研究中醫藥產業發展指數,發布中醫藥產業發展報告。積極引進大型中藥企業來晉投資。逐步建立完善中醫藥全產業鏈的信息數據庫,強化數據采集分析、互通共享、應用服務與動態預警功能。(省衛生健康委、省科技廳、省工信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國資委、省商務廳、省統計局、省醫保局、省林草局、省藥監局、省投資促進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二)構建人才培養體系。堅持教育、科技、產業、人才一體發展,逐步建立符合中醫藥產業發展規律的人才培養體系。深化中藥相關專業教育教學改革,支持高校增設中醫藥產業相關學科專業。完善高校、科研院所與中藥企業的人員柔性流動機制,支持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項目。建設一批老藥工傳承工作室、非遺傳習所、中藥炮制技術傳承基地,培養一批中藥材種植(養殖)、種質資源保護等專業性人才、中藥領域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和卓越工程師。加大復合型人才培養、培訓、選拔力度,擴大崗位供給,造就一批中藥領域大國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省衛生健康委、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工信廳、省人社廳、省總工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三)加大資金支持力度。統籌多渠道資金支持中醫藥產業發展,加強相關產業政策集成。強化中醫藥強省資金支持,提升資金使用效能。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結合中藥產業特點創新金融服務,豐富信貸產品供給,優化貸款審批流程,提高金融服務質效。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中藥企業通過發行債券等方式融資。加大對中藥材種植、新藥研發等重點環節保險保障力度。發揮現有基金作用,支持中醫藥產業發展。引導社會資本參與中醫藥產業園區建設。(省衛生健康委、省發展改革委、省國資委、省工信廳、省財政廳、人民銀行山西省分行、山西金融監管局、山西證監局、省地方金融管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